2013年3月29日星期五

中国少年劳教犯幸存者的证词:致谢贻卉谈她的纪录片《大堡小劳教》

贻卉:
我在激动不已的心情中看你这部作品;下面这些意见都是我在一个上午看片的过程中断断续续地写下的。当然发给你时我做了些调整和整理,看片的每一分钟,我都想向你和带你寻访这些幸存者的老先生致敬,我也要向和你一起在各种程度上进行了这项历史寻访工作的人致敬,你们做了多么伟大的努力,使中国社会这一幕惊人的惨痛历史为世人所知。


              影片导演:谢贻卉

    (谢贻卉曾经和谭作人一起完成有关地震校难的调查报告,她也是我的五部纪录片系列《我们的娃娃》、《公民调查》等最重要的合作者)

影片随着《四川日报》原记者、右派老人曾伯炎的寻访开始,老人自己曾被打成右派送去四川峨边沙坪农场劳教。当年的他亲眼目睹旁边的山沟,有几百孩子被集中在那里劳教。他后来得知,有四、五千未成年人被强制性地集中在距离沙坪农场场部70里外一个叫大堡的地方,这是沙坪农场的一个分场。影片以他在著作《坑孩记》中的叙述开始:“当时,我惊恐得毛骨悚然”。



             曾伯炎先生在采访当年惨剧中的幸存者林宪君

随着寻访的足迹所至,我们看到了这一惨剧是怎样开始的。在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四川省峨边县大堡镇的劳教场所集中了数千孩子,这在一开始是源于学习苏联改造流浪儿的实践。这些孩子,小的十岁,大的十七岁,他们因各种原因但主要不是犯罪而被收容——因为一点小的过失,因为父母的疏忽;因为父母认为劳教是为孩子提供学习劳动机会;还有的就只是因为公安要完成抓犯人的指标……这些少年人在大堡经历了非人的折磨,很多人最后死在那里,无人知晓。




                 影片中埋葬了无数孩子们的大堡山野

有关劳教罪恶,我们目前耳闻的主要是今天成年人的经验;而这部影片揭示了劳教制度的起源。它是在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高潮中由国务院公开发布的,当时有很多右派都被送去劳教,其遣送范围也扩展到所谓坏分子。但针对少年儿童的劳教,特别显示出其混乱非法的特点,因为它模糊了罪与非罪的边界;它似乎是为了教养失去监护的孩子,这里也模糊了福利和惩罚的边界。但是从当事人的回忆来看,从一开始,它就是在罪恶与惩罚的范畴里实施的,以至于在孩子快要饿死时,父母亲自去讨要也要不出来孩子,因为管教干部说,他们是罪犯,没有改造好。在新中国当时的领导人看来,社会环境必须纯净无暇,它不能有流浪儿,也不可以看见偷盗和儿童行为中各种无足轻重的小错。于是,在劳动“教养”的幌子下,一场针对贫困和资源匮乏者的强制性收容开始。被骗入、抓入劳教农场的孩子们,其吃住简直与纳粹集中营无异,虽然没有焚尸炉,但随之而来的大饥荒,让这些孩子陷入比焚尸炉更悲惨的死亡:一场旷日持久的饥饿。



                  1959年的收容劳教通知书,2007年核对。

    我看着这一幕幕回忆,深深感觉到,这部纪录片对历史的揭示意义是非凡的。我想今后人们研究所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中国的反右运动和大饥荒,讨论极权的理论和实践,都必须要看这部纪录片。它提供的历史证词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独一无二的,可能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一部这样的纪录片。
    如果没有这样的记录,这些孩子们的悲剧就湮没无闻。就此来说,历史纪录片是一种抢救式的行动,迫不容缓。四川很多老人,曾经做了大量的文字记录,他们有这样的历史自觉。像曾伯炎几年前就写过《1958年的桃李劫》这样的文章,被收录在王建军编辑的一本非正式出版物《五八劫》中,我记得其中提及大堡作业区发生的这幕惨剧,文字不多。曾伯炎的寻访与纪录片人的合作真是相得益彰,如虎添翼。在你的纪录片之前,没有人做音像采访,没有影像。你填补了这一纪录片的空白,不仅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而且,特别在今天有关终结劳教制度的决策依然犹抱琵琶的时刻,它更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这是你,是独立的历史纪录片工作者对中国社会转型的贡献,对此,给予多高的评价都是不过分的。
这部片子采访扎实,片中出现了相当多的亲历者。如果你能采访的人很少,作品不免显得单薄,例如你的第一部纪录片《右派李盛照的饥饿报告》,虽然已经非常出色,但其震撼力不如这一部。你的这部《大堡小劳教》,堪称鸿篇巨制了,其特点之一就是有众多证人出场。就此而言,较之独立的历史纪录片的里程碑《寻找林昭的灵魂》,你这部纪录片都有超越。因为,林昭纪录片中的很多证人,他们是北大的知识分子,已经写有关于林昭的一些文字回忆,观众可资以参照。但是小劳教中的亲历者,全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这就是纪录片的一种发现——寻找到了新的、众多的劳教史证人,使他们集中在镜头面前,提供了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但一无所知的视听证据。特别难得的是,这些被采访者中,还有当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管理小劳教的人,他们也是右派,有的是组长,有的是医生。不同身份的人构成了不同的叙事角度,让人们能够多个侧面地了解这些小劳教的经验。
为什么我们需要具体的经验?为什么这些证言如此重要?我认为,极权社会是通过概念来控制人们思想的。这个概念,用理论的话来说叫做“话语权力”。它将权力和权力者用以维持自己统治的言说神秘化,依靠专制暴力来维持。所有不符合这个话语系统的论述、意见被妖魔化,纳入禁忌系统;而表述了这样观点意见的人(例如右派)以至于不符合理想社会想象的人成为社会的贱民阶层,被打入人们看不见的地狱。
这些贱民,在这部影片里,他们不属于有右派言论者,仅仅是不符合乌托邦理想的孩童,纪录片把这些贱民之子的经验,重新打捞出来。我们听到这些亲历者讲述,怎样被任意地送去劳教,劳教的概念如何混乱。它实质上竟与过去凉山彝族绑架汉族少年的学奴制无异。
当年的小劳教讲到当时劳动的场景,如何度过大饥荒的年代,怎么吃(饥肠辘辘也吃不下的萝卜羹等)、怎么睡(两三百个小娃娃全部睡在工棚等),他们的日常起居、劳作以及怎么活下去的情景。采访内容还涉及到,对这几千少年劳教犯,劳教方如何进行管理?亲历者们谈到的情况包括欺骗、威吓(体罚);个别情况下,也有诸如多劳多得的作法,使某个劳教队的少年们略吃得比其他队好一点。
在这些回忆中,我们看到了极权社会中重要的心理经验,这一层面,也是纪录片的独特贡献之一。这种心理经验,一般是不容易看见的,采访的深入也表现在这里。小劳教们讲到面对死亡的冷漠,因为发生得太多、太频繁了。最多的一天失去十二个孩子,其中有一个孩子,被送进死人堆里,第二天下雨被淋醒,他爬回去的时候,又差点被当做鬼给打死——持枪者举起了手枪,持棍者拿出了棍棒。还有的孩子留下这样的遗言:请把我埋在向阳的山坡,因为我怕冷。一位组长讲到“死亡的气味”。当事人记忆中的这些印象,几乎超越了人性的界限,给观众带来的压迫之感,令人窒息。
影片的采访是如此的深入,结实,没有任何虚夸。这些在大饥荒中饿死的孩子们,有捡野菌子吃被毒死的,有衔着无盐的竹笋被毒死的……还有的身体上长出了节节,被医生报上去检查发现是吃了生螃蟹、蚯蚓而得了“皮下型肺吸虫病”,结果,一些孩子致残致死。当年的医生说:死亡证明都只能写多功能衰竭,或者因病死亡,决不能写营养不良水肿。其中有一个医生如实写出,马上被绑送监狱。
你的新片无情地敲打着观众,将这些具体的经验投向他们。尽管难以忍受,我却不得不说,经验正是我们今天必须结束极权专制的出发点。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迫切地需要这些经验,需要作为纪录片的论坛或者说是公民法庭,以便对过去进行审判。而审判历史罪恶,必须有证人出庭,证人必须要提供证据。所有这些证据,构成一种新的知识,就此而言,知识就是力量。而这部纪录片,充满了有关劳教罪恶的知识。它不是概念或者立场态度,它是以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经验,是对苦难的感情体验。作为这样的知识,它具有不可抵挡的认知力量,在这种实证的知识面前,所有关于劳教合法性的概念灰飞烟灭。
说到经验,人们对大饥荒当然不是一无所知。有关大饥荒的人祸,已经有了杨继绳的专著,它已被翻译成了英文;此外也有东夫关于四川大饥荒的专著《麦苗青菜花黄》。但是,我们还必须要看见,即与历史的亲历者面对面。这就是纪录片的强项,让我们看见亲历者,听他们的讲述。
从影片中的证言来看,所有这些亲历者,其体验刻骨铭心。我感到,采集这样的经验尽管困难,但还不是最困难的,因为,所有当事人都有一肚子话要说。问题在于,偌大个中国,有几人在做这种历史经验的采集?以至于去年还有著名报社编辑否定说发生过大饥荒饿死人的事情。而今天的许多都市年轻人,既不关心也不知晓,就在中国,发生过人类历史十倍超过犹太人大屠杀的惨剧。我们能看到、听到这些亲历者的叙述,多亏了你的艰难跋涉和奔波记录——今天我在电脑上播放影片,每一分钟都想到致敬和感恩。
拍摄历史纪录片的另一个难度在于,很难重现当时的场景。对于这个难题,你也努力克服。一方面,你在片中呈现了当事人的照片、档案(半个世纪之前的收容劳动教养通知书——这是何等宝贵的史料);每一个人的身份中都包括了被劳教的原因,这样的案情证据,恰当而且有效力。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关系的水乳交融。因为,没有信任和交流的亲和性,是很难得到相关资料的。另一方面,你带观众返回到当年的劳教场所,拍摄了山头犹在的那些破楼、宿舍包括墙上五十年代大跃进时期的标语。你让我们看见那些荒山野岭、深沟乱林。
作为叙事中的陪衬和转场的影像,其中主要是今天的大堡以及重庆成都周边乡镇的生活场景:蜿蜒向上的巷道、令人陌生的升斗小民(目无表情,沉默的大多数)、乡村里孩童、挖野菜时的山野植被。这些画面一方面唤起一种认同感——当年劳教者,也就是十几岁的孩子啊。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一种联想。在乡村,过去和现在,其实又似乎没什么区别。除了人们大体可以得到基本的温饱,他们的权利又增长了多少?
不同寻常的是,你将有关历史的争论纳入了纪录片。曾伯炎老人是执著的,他把历史的责任背在背上:“要把它保存到二天后世的人都晓得,我就有口气我都要干,爬都要爬起去”。你与他一起跋山涉水,买票、在公交上颠簸,我能想象你们是何等的辛苦和坚毅。可是,当你们从小山村、劳教所附近甚至麻将桌前找到当年的亲历者时,人们却并非都能理解这种寻访的意义。当事人提出的这样的问题:“你说政府错,政府错是肯定的”,但有不少少年,是被父母送进去的!这个问题,叙事者没有解答,而观众不能不去问:人性是怎样被扭曲的,这又是为什么?
在纪录片进行到一半的过程中,你呈现了两位当事人的争执:到底为什么要回顾这段往事?一位幸存的老人说,过去的事就不提了。而曾伯炎先生说:“人家的目的就是要抹去!你还帮人家抹去!这个历史就变成啥?美好的了,就把那些娃娃哄完了!”另一位依然说:“这些哄嘛,正常的”。曾伯炎先生更激动地反问道:“正常,咋个正常呢?”
在这里,影片保存了历史受害人对于记忆与遗忘的争论,是非常精彩的。它直接向当代观众提出了问题:我们对历史悲剧应该有怎样的态度?换言之:我们真的有态度吗?这些争执为观众创造了一个新的视角:我们不仅是在看历史,我们还在看对待历史的立场;我们更是不得不接过当事人的问题,来思考:历史的经验实际上如何在逃避记忆。那种今日已比昨日温饱是一个理由,而这个理由正是今天的主流话语。另一个理由是当事人“无力回天”之感,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因为无力,把这惊天惨剧埋葬在遗忘?更何况,正如老人曾伯炎先生所揭露的,在百度上搜索,四川沙坪劳教所有关叙述中,这段历史被描述为:“这几十年来,我们改造好了六万五千多人输送到社会。”“它就没有说还有几千人埋到那个山上”。
你用很多镜头呈现了曾伯炎老人的行走,他行走在历史的沟壑中,他在拣拾被措辞为“改造好了”的孩子的白骨。为了什么,他回答说:留给后世。他的执著和你的更为惊人的努力(从经验上说,你并不是那段历史悲剧的直接债权人;从体力上说,你一直深受疾病折磨),呈现了今天中国独立的历史纪录片的道德和美感——对历史承担责任,勇往无前,义无反顾。正如曾伯炎所说:“大堡这个事,人性跟人权完全毁了的”。在社会弥漫的普遍冷漠和麻木中,在几千个无辜被葬送的牺牲者的魂灵面前,这种维护人性和捍卫人权的毅力,惊天地泣鬼神!
你让我提些意见,以上就是我看了半部纪录片的印象。我有几次激动地想给你打电话,但是我口头上可能说不清楚,还是要借助文字来清晰地表达意见。我还想说,从技术角度讲,该片亦无可挑剔。比起你上一部作品《右派李盛照的饥饿报告》,除了内容的丰富和完整,其它也是准确到位。像有关镜头的运用、转场、铺垫、反应镜头,稳定性等等,看过十几分钟便知。成熟的镜头运用、充分的空镜头,有关劳教旧址的各个角度的场景,都令人印象深刻。
还有个优点是,你的采访很安静(基本上听不到采访人的声音),过去我看友人的采访,常常忍不住挑剔说:话这么多!有时甚至是明知故问(当然,可以理解的原因是站在观众立场上提问,但是我还是不太倾向于保留导向性过强而且又随意介入的芝麻话,我意思是罗嗦琐碎)。看你的剪辑,非常干净,这样有利于观众在安静的心态下倾听和反思。
假如要提点意见的话,我还是觉得开场的音乐最好删去。你内容已经足够强烈,需要观众静,不需要定调子,调动感情。此外,我还建议你把这个107分钟的长片分为上下集(给出中场休息的时间),这样有助于观众集中精力,把它看完。由于技术原因,我没有看到你的下半场,殊为遗憾。仅此,我也要写出如上的印象,以表达我的无比的敬意。尤其是,在一个特殊的时刻、特殊的心境中完成这部作品的剪辑,几乎是置于死地而后生之作。我写了上面这么多,你能感知,你有着何等的潜力继续前行。作为一个行动的榜样,你给我的激励是难以言述的。
你可以把下半场(60分钟以后的单独刻录一张,用mpeg 格式),这样我能获知作品全貌。

****************************************

贻卉:
我在将近一个月前给你写了上述文字,今天上午我打开你新近寄来的碟片,看到了上次没有看完的后三十分钟的内容。实在说,承受这些痛苦的记忆太困难,我几乎一直都想逃避。这哪里是所谓的劳教,它就是发生在1960年代中国的奥斯维辛悲剧,是遭受集体灭绝的惨痛记忆。
没有什么比这些幸存者的记忆更能表现劳教的非人性质了。在大饥荒中,饥饿的孩子们为了生存跑到附近去偷粮食,他们被管教暴打——当老人掀起裤腿,就能看到留存至今的被管教踢爆的伤疤。他们被村民群殴——为了保卫粮食,附近村民捉住了小劳教用火烧,剁下他们的手指头,把辣椒涂在男孩的生殖器上;把孩子扣在箩筐地下,上面压上大石头。小劳教们自己也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中变得残暴,自相残杀,女孩子互相批斗时发明了针刺乳房,牙刷刷阴道……这一次次地让我想到二战中的奥斯维辛,但比奥斯维辛更残忍!因为在人吃人的环境中,受害者自己的人性被彻底剥夺,他们成为各自的刽子手。
半工半读的劳教神话彻底破灭,1961年,孩子们陆续被解除劳教;1962年,大堡作业区被撤销。幸存未得饿死的孩子们,被背走,被抬走,爬到担架上,在劳教工厂和劳改农场调养好身体后成为童工……接下来,当局安排了一些人去乱坟岗上插标签,死难者的名字与坟墓无法对号,张冠李戴。当家属们来要人时,他们仅看到死亡标签,根本不知那可能是另一家孩子的孤魂残魄。
最后的场景,非常震撼,在新中国少先锋队队歌的旋律中,几位老人在那一片埋藏了冤死者的树林里,挂上写着一个个小劳教名字的白丝带。
相对于这样的痛史,一切语言都失去了分量。
我愿你尽快完成最后的细节,我相信,这部填补了历史空白的纪录片,将会引起长久的讨论.如今中国高层在有关废除劳教制度的决策方面依然显得举棋不定,你的影片的问世,必是对这一反人道、反人类的恶法一记致命打击。

2013年2月4日,28日再改,清明前配图发出,以志纪念。

该片将为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纪录片收藏项目收藏
联系方式:films@cuhk.edu.hk  films.usc@gmail.com
    

2013年1月7日星期一

王书瑶等为朱承志案致邵阳公检法办案公务员的一封信


        
可敬的邵阳市公检法第一线的办案女士、先生:

你们处在邵阳市维护社会安全、安定的第一线,你们辛苦了。

我们给你们写信,是为了朱承志先生的案件。

朱承志先生之所以“犯案”,源自于李旺阳的不明不白的身亡,李旺阳先生死亡一案,扑朔迷离,迷雾重重,不论是家属还是亲朋好友,都希望这件事早日弄清楚,李旺阳的挚友朱承志先生为此奔走,是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义气和正义,我们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哪一个人都会碰到困难和受到打击,当我们无能为力而痛苦万分的时候,可敬的女士们、先生们,你们是不是也希望有人挺身而起、拔刀相助呢?

朱承志先生顶着重重压力,不懈地调查真相,这不正是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所最需要的那种朋友吗?我们不是应该为他倾倒,为他唱赞歌、为他助力吗?在我们生活中,不是最最缺少的就是这样的朋友吗?你们可能都没有经历过令人不寒而栗的文化大革命,那个时候,不仅出卖灵魂,而且还毫不犹豫地出卖朋友的事,不是比比皆是吗?朱承志先生是这样一个高尚的人,我们崇敬他还来不及,怎么可以打压他呢?

我们还相信,你们也都是普通人,你们不是这个社会中的权贵,在邵阳市你们可能是属于上层,但是在喏大的中国,你们只能算是中下层吧,也算是弱势群体,你们付出了很多,你们忠于职守,可是,却也不能获得好的名声,在地铁里上来一个警察,上来一个城管,乘客们就另眼相看,因为你们经常维护着并不符合人民利益的秩序。

现在的中国,是一个由权贵阶级统治的国家,权力与金钱相勾结,贪污腐败盛行,两极分化严重,你们所维护的,正是这样一个社会秩序。2007年,中国平安经理马明哲,年收入是6616万元,这意味着什么吗?是当年全国企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2751倍,相当于农民工平均工资的4553倍。是你们每个人的工资的多少倍?他凭什么一个人拿那么多,他真的比你们贡献的多那么多吗?

2011年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高达0.61,这差不多是现在世界上最高的分配不公的指数了,经过30年的发展和物价上涨,全国的最低月工资标准,依然很低,2012年,最高的是深圳,1500元,最低的江西,只有870元,农民工还要租房子,余下的钱还能干什么?我们还没有关于太子党们如何垄断国家的经济资源的资料,因为他们从来都不公布这方面的情况。

与他们富可敌国、过着极其骄奢淫逸的生活的同时,我们的国家,还有多少在贫困线下面挣扎穷人,2012年,也就是不久之前,有五个贵州毕节的儿童和少年,因为贫困与饥饿,被一氧化碳薰死在拉圾箱里,这个毕节可是上任中共的总书记、现在的国家主席胡锦涛的“自留地”和“实验田”,在那里还能发生这样的惨剧,在别处呢?五少年之死,能够传出来,全是因为一位叫李元龙的失业人员报导出来的(他因为写文章坐过两年牢),他报导出来以后,居然也被你们警方带走,后来没了下文。如果不是李元龙的报导,谁能知道这样的悲剧发生在和谐盛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报导出来的悲剧,谁知道还有多少?你们真的愿意为了维护这样的社会秩序而献身吗?这是光荣还是耻辱?

你们既是这个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也是一个个的普通人,你们有家庭,有妻儿老小,可能是上有老,下有小,物价上涨,你们同样承受通货膨胀的痛苦,你们都已经有了自己买下的住房了吗?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不需要租房子住了吗?你们结婚的新屋已经布置妥当了吗?你们的小宝宝已经找到可心的托儿所和幼儿园了吗,是不是还要赞助费?要多少钱?

你们这样對待朱承志,你们的亲朋好友不心寒吗?

在一个市里面,你们也许有些特权,但是,只是作为一个基层干部,未必就有多大的能量,领导肯定可以呼风唤雨,你们作为普通干部就未必。

但是,你们却是第一线,如果李旺阳是非正常死亡,亲自动手的一定是你们,追究责任也就到你们为止,不会再追究上层,那一年上海大火,最后是几个电焊工倒霉,作了替死鬼。如果对朱承志起诉,起诉人也一定是你们,最后,谁的名字会出现在耻辱柱上?

兰州陈平福案已经撤诉了,但是,起诉陈平福的助理检察员王海龙却因为他的顽固态度而为网友所不耻。面对网友的质疑,他的心里一定不大坦然。

朋友们,我称你们为朋友,是因为我相信,你们心中同样流着我们同一祖先传下来的鲜血,正气和正义在我们的心中回荡,我们的所作所为,必定不愧于炎黄子孙的光荣!

             你们的“老”朋友 王书瑶(今年76岁)(执笔)


联署签名:
                          严正学 北京 画家
                          艾晓明 广州 学者
                          朱  毅 北京 作家

联署邮箱: free.zhu.chengzhi@gmail.com
                                                                           

要求释放朱承志 文集已发至邵阳公安局局长信箱


201317日星期一

今天傍晚七点,我以实名、手机号和邮箱登陆邵阳市公安局网页,将上午朱承志之友编辑的《公民朱承志》文集连接地址,发到该网页上邵阳市公安局的局长信箱,网址如下:

http://www.hnsysgaj.gov.cn/email.asp?lybid=1
今天我已经将文件发到邵阳市公安局局长信箱。



留言如下:
我们要求释放朱承志,让他回家过年。请您在这里下载文件:公民朱承志https://docs.google.com/open?id=0B02TOtnUQ8YiRUFWMENNRkdLTTA

网页显示:
http://www.hnsysgaj.gov.cn/savemail.asp
您已经成功提交数据!!
请记住您的编号:20131718571316

各位朋友:一个人因仗义执言,拒不检讨,从而被剥夺自由二百多天了。我们承诺守望相助,我们必须付诸实施。大家接力,继续努力吧。晓明 敬上

为朱承志呼吁 文集下载


各位公民朋友:  
     
    朱承志已经被关押了二百多天了,目前公安方面变更了强制措施,将已经被逮捕的他改为监视居住。几日前北京刘晓原律师去湖南代理此案时,未能见到朱承志。

    我们是朱承志的朋友,为他编辑了这一《公民朱承志》文集。附件中有关于朱承志的维权经历、朋友们的回忆见证、评论以及相关中英文报道。请大家转发给更多的朋友,使湖南邵阳方面能够如兰州检察机关对待陈平福案一样,撤销对公民朱承志的起诉。您的转发和声援,将有助于老朱大哥早日回家过年!

       您可以做的几件事:

       一、如果您认识朱承志,请写下您所了解的朱承志。

       二、如果您关心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打击报复公民的案例,请给出例证、评论、分析,说明为什么您不赞成这么做。

       三、如果您愿意参与连署,打开附件,签名信上都有签名邮箱。在这里你可以下载文件:


       四、如果您希望更多人来关注此案,请把附件转发给您的朋友们。

       五、我们将继续编辑文集,将打印文集送交邵阳办案方。如果您看到相关微博、博文以及报道,请发至为朱承志呼吁的信箱,free.zhu.chengzhi@gmail.com 以便扩充这一文集。

       我们是朱承志的朋友,我们承诺过:守望相助,肝胆相照——我们决不放弃,直至朱承志获得自由!
       
       朱承志之友 敬上
       201317

2012年12月14日星期五

来签名吧,你有机会和134位诺贝尔奖得主合作!

各位朋友:

南非图图大主教等134位诺贝尔奖得主在今年12月4日发起一项全球签名信活动,敦促中国新领导人习近平立即释放刘晓波及其妻子刘霞。到北京时间12月10日国际人权日当天上午,获得全球近30万人的签名支持。到12月14日北京时间今天晚上9点20为止,签名者已经超过36万人!

昨天我签名了,今天收到图图大主教回复。如果你支持这项签名,请点击:


Dear XIAOMING, 

Thanks for signing my petition, "Chinese Leader Xi Jinping: Release Imprisoned Nobel Peace Prize Winner Liu Xiaobo and Wife Liu Xia." 

Can you help this petition win by asking your friends to sign too? It's easy to share with your friends on Facebook - just click here to share the petition on Facebook. 

There's also a sample email below that you can forward to your friends. 

Thanks again -- together we're making change happen, 

Desmond 

---------

Note to forward to your friends:

Hi!

I just signed the petition "Chinese Leader Xi Jinping: Release Imprisoned Nobel Peace Prize Winner Liu Xiaobo and Wife Liu Xia" on Change.org.

It's important. Will you sign it too? Here's the link:

http://www.change.org/petitions/chinese-leader-xi-jinping-release-imprisoned-nobel-peace-prize-winner-liu-xiaobo-and-wife-liu-xia

Thanks!

XIAOMING
XIAOMING -
You may not know his name, but my friend Liu Xiaobo is a global icon for freedom. 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eace Prize in 2010 for his long and non-violent struggle for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Today, this hero remains in jail, as China's most famous political prisoner.
Xiaobo is serving an 11-year term for his activism demanding tha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make his country more democratic and make its courts more independent. His wife, who has never been convicted of any crime, is under house arrest. This is not just.
I was awarded the Nobel Peace Prize in 1984 for my work fighting the racist Apartheid system in South Africa. I am humbled to share the Nobel legacy with someone so brave as Xiaobo.
This is an historic moment in China. Every 10 year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nds over power to a new generation of leadership. As of a few weeks ago, Xi Jinping has succeeded his predecessor, Hu Jintao, in leading China -- and hopes are that he will open China to reform more than any of his predecessor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doesn't usually listen to voices from outside the country. (Or voices from within the country, for that matter!) But the world has a singular opportunity to push for change when China's leadership changes over every 10 years. This is our chance!
Humans are wonderful, and we can do amazing things when we act together. I have seen this time and time again with my own eyes.
Brothers and sisters, we are going to move mountains together!
God bless you,
Archbishop Desmond Tutu
Cape Town, South Africa
This email was sent by Change.org to tianguowawa@gmail.com   |   Start a petition
Unsubscribe. Edit your email notification settings.

2012年12月13日星期四

陈平福案撤诉了!


2012年2月14日

各位亲爱的朋友们!参与联署支持陈平福反对文字狱的朋友们,陈平福案撤诉了——
刚刚收到王书瑶老师来信——

12时10分陈平福来信,说此案撤诉了,我们向陈平福热烈祝贺,向所有参加连署的朋友致谢和致敬。

这也应该是一个信号,当然我们也不能太乐观了,还要多看一看。
传播吧。

书瑶

今天是文革遇难者李九莲被冤杀35周年祭日

2012年12月14日

今天是江西文革遇难者李九莲35周年祭日,这里发出其同案难友朱毅(新浪博客:祭园守园人)老师辑录的李九莲生前文摘,以作纪念。更多详细情况,见江西报告文学作家胡平长篇纪实《中国的眸子》。

朱毅老师据悉昨日被国保从家中带走,今天原来准备出席活动的胡佳被国保限制行动自由。

但是,我们依然记住这一天——李九莲用生命照亮我们追求自由之路的日子!

 啊,李九莲!

     李九莲恋爱信(反革命匿名信)
     李九莲九大前后日记言论摘抄
     李九莲狱中泣血痛斥“三忠于”“红海洋”
     李九莲:在无光的黑夜里
     李九莲:月亮——一个盲人的诗
     李九莲:"投降书"--绝命书

     朱 毅:瞿秋白《多余的话》、周恩来和李九莲
     朱 毅:李九莲案与十六个中共中央委员
     浴血并蒂莲:李九莲年谱


                                李九莲恋爱信

             ——一封因之万人纷争十载、六十众刑罚八百年的“情书”

曾昭银:
   你好!来信收阅。我觉得此信供你作取与舍的参考较为合适。我以前未知你的态度,所以不便直言。今天我把我的思想情况向你说清楚。
   一、对国家前途的看法:
   经过半年多的复杂生活,碰到一系列事物,想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对国家前途发生怀疑。我不明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到底是什么性质的斗争,是宗派斗争还是阶级斗争?我感到中央的斗争是宗派分裂。因此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发生反感。对批判刘少奇好象有很多观点是合乎客观实际的,是合乎马列主义的,又觉得对刘少奇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感到对刘少奇的批判是牵强附会。“文化大革命”已收尾了。很多现象,很多“正确的观点”,和运动初期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差不多,本质一样,提法不同而已。因此对今后的天下到底属于谁,林彪到底会不会象赫秃一样,现时的中国到底属于哪个主义等项问题发生怀疑。对“现行反革命”发生浓厚兴趣,对“反动组织”的纲领也注意研究。
   二、个人打算:
   马克思说过:“使人生具有意义的不是权势的表面的显赫,而是寻求那种不仅满足一己私利,且能保证全人类都幸福和完美的理想”。我决心按马克思所说的去度过自己的一生:所以不能保证自己不走向“反面”,成为“罪犯”,这是作了最低的估计。我之所以要抓住革命与奋斗两种观点不放,是以此思想作指导。故渴望生活中有同甘共苦、不因任何风险和耻辱而动摇,仍保持生活友谊者。因想到你,希望如此。这是我写这一封信的全部思想与动机。你见信后三思而决。
   古人言:“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我违背了,把心彻底完全地暴露给你。你是第一个听我说以上思想的人,望无论如何看信后即回信,且一定附回原信,当感激不尽。
   看信后,亦不用吃惊,很多人皆如此,只不过隐瞒了。事物总是变化的,人的思想随客观变化,这不足为奇。我也许是“糊涂”,也许是“幻想”,但不向你说清楚,问心有愧。
祝好!
   此信勿传于他人!
                             
你明白的人 1969年2月29日
   
    *注一:1969年2月并无29日,此信疑为3月1日。两个月后,李九莲因此信被初恋情人出卖而被投入监狱。
    *注二:粉碎四人帮后曾昭银作为爪牙也曾系狱五年,2007年死于中风。

                           ##############################################

               李九莲九大前后日记言论摘抄

    可恨乎?宫廷里指鹿为马,无人敢言,是宗派分裂,还是阶级分裂?百姓难断是非,何必跟着瞎跑呢?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抓阶级斗争有什么用呢?只是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老老实实,不乱说乱动罢了。“一抓就灵”,有的时候也会失灵。比如下乡工作中的阶级斗争吧,是根本错误,抓学生中的右派,原来不是取消了吗?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人们乃至青年的资产阶级思想是少了呢?还是多了?我看是多了,把政治那一套都看透了。

    残冬的太阳余光是明亮的,略有温暖的,然而实在是无力的,不能持久的。尽管是这样,即使穿着棉袄还在发抖的人们,仍不得不赞叹——在人群中说:“啊,多么伟大,多温暖的太阳啊!”为·的是……只有那些还没有棉衣的“无产者”才能大胆地说:“它并不伟大,也并不温暖,不然,我怎么会冷得发抖呢?”

   观在人们是得过且过罢了,而在心里都是期待着……文化大革命后,对干部阶层,对知识分子阶层,对青年学生阶层,有着特别深重的影响。干部下放劳动,这期间的血泪何其多?青年学生到农村去,这期间的痛苦与绝望又是何其多?知识分子们呢?不干了。我国的知识分子并不是太多了啊!

   这是什么现象呢?人们都在问,活着有什么意义?都渴望战争,希望在战争中消灭自己。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什么地方?既然是搞社会主义,为什么人们逐渐陷入痛苦和贫困,难道这是所谓的“共产”吗?

     我的家庭,只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即由幸福走向痛苦。这样的家庭现在有多少?《家·春·秋》作于旧时代,反映了时代的去向,今天的《家·春·秋》也似乎如此吧?我决不在革命的道路上倒下去,只不过想试图开辟新的道路罢了……

    世上是浑浊的,人们是麻木愚昧的……
    厌世。
    厌世者是愚蠢的无能的自私者也……
    屈原是何苦呢?未免太悲观了吧?
    国破尚如此,何苦惜自身?

    她中学时的挚友丁成华问她:“为什么你当时敢怀疑林彪呢?你是从哪方面想到他的头上去的?”
    她说:“还不是因为看到当时那样一系列的事情,才使我最终想到了他头上。你们下到乡下去了,不晓得当时的赣州的情况,那时候根本就不管政策。‘三查’一来,查出那么多坏人,一个学校,一个单位,没有一点问题的人几乎没有。我就想,毛主席早就讲过要相信干部和群众的95%,这样一搞,不等于是拆自己的台?似乎干什么事都宁左勿右,有些干部明晓得这样对国家不利,可就偏要这样做,生怕自己犯错误,我觉得这只会败掉我们的国家。这样的人,下面有,中央会不会有呢?
   “我对林彪早有想法,早有警惕。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怎么老讲这一套呢?他讲其实毛主席比马、恩、列、斯都高,但这个话只能在国内讲,在国外不要讲。我想,按你的讲话,既然毛比他们高,为什么又不可以在国外讲?想来想去,就觉得不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赫鲁晓夫也是吹斯大林,贬低马、恩、列,斯大林死了,他连斯大林的坟都挖了……这些疑虑天天在脑子里转,我的担心也就越多。
   “搞红海洋运动,我很反感。这哪里是尊敬毛主席?是败坏毛主席的声誉。后来又看过《二月逆流三十大罪状》,看到叶剑英、陈毅、谭震林他们大闹怀仁堂,对林彪不满。叶剑英用手拍桌子,那么大的怒气,我就担心林彪是利用‘文化大革命’搞宗派集团,要不然为什么这么多老前辈对林彪如此反感,说明林彪在中央不得人心啊!
   “后来下放,城市居民下放,小商小贩下放……弄得我更悲观。下放时,在体育场送行,许多人落泪了。造反派不想下。老保也不想下。毛主席讲老弱病残者除外,而那时候就不管这些,要你下,你就得下。上头有斗争,有不满,下面又人心惶惶,我就担心。那时候快要开‘九大’,都公认林彪是最好的接班人,又要当党的副主席,我就担心,这个国家就要败在他手里了……”


        李九莲狱中泣血痛斥“三忠于”“红海洋”
    火热的“三忠于”配合着极左政策,将给人民的思想带来什么?根据我的痛切体验:
    一、将割裂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将破坏党的民主集中制;
    三、将真正损害领袖在群众中的崇高威望。
    我不理解毛主席为什么能够抵制“红海洋”,而不能抵制林彪的“三忠于”......斯大林生前后......血淋淋的教训摆在毛主席的面前。我痛惜毛主席或者视而不见,或者昏昏然陶醉。

      *注:节选自李九莲1969五月一日—十五日狱中自白 

                            李九莲.在无光的黑夜里

       不要忘记,你们头顶着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你们的一举一动,要为这个政府取信于民!
       至于我个人的生死——
       我宁为红梅报春早,不做百花苦争春。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做一个小小的萤火虫,在无光的黑夜里,发出自己的光,照亮一点点小地方。而当太阳出来了,心甘情愿地消失呵。
                         
                              ##############################################你一生清白,在黑夜照亮了一切

    李九莲:月亮——一个盲人的诗

      你一生清白,
     在黑夜  照亮了一切
     
     你一生清白,
     我却看不见你
     看不见月里的玉兔、神仙和广寒宫

     我多么希望有一天
     岁月将洗去我眼中的白翳
     让我真的见一见你呵

     你会奇怪,一个盲人
     怎会知道你的清白

      不怪,不怪,
      那是希冀呵
      求索呵,求索,
      向往呵,向往

                              

                               李九莲绝命书  
                                    "投降书"--绝命书

                     不知何人,劝我投降,似真似假,为此写出“投降书”。

    是的,我有“罪”。我的“罪”就是为党出过力,效过劳,动过太多的脑筋。真理是个美丽的字眼,吸引了无数的年轻人,我为她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反潮流是马列主义的原则,我做到了不怕开除厂籍,不怕解除婚约,不怕坐牢,不怕杀头.....凡真理,都有三种遭遇:用得着时,便奉为至宝;用不着时,便贬为粪土;非但用不着而且有“害”时,就象狗一样关进笼子里——这就是现实,这就是真理的遭遇。谁准备用真理的花环装饰自己,谁就得同时准备用粪土包裹自己纯洁的灵魂!
    *注一:一九七五年五月二十日(李九莲第二次被判刑前),李九莲开始绝食,从兴国、赣州直到波阳珠湖,断断续续绝食73天,创亘古未闻之记录。绝食之后,在一次例行的大检查中,干部在李九莲布鞋的面壳里发现了一张皱皱巴巴的纸,上面写着这样的血泪文字。副标题(绝命书)是原文没有的。
     *注二:一九七七年十二月初旬,有关方面在赣县看守所对李九莲宣读了死刑判决书。李九莲拒绝签字也不上诉,但轻若燕喃的自言自语——这就是思想者最后的思想。
    “活不如死”,在这个天地里,很难做一个清白正直的人。 我只是像一只杜鹃似地啼出血来,又有何用? 我向冰冷的铁墙咳一声,还能得到一声回音, 而向活人呼喊千万遍,恰似呼唤一个死人!!”